硬币为什么重量和尺寸都越来越小了?

硬币为什么重量和尺寸都越来越小了?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先后发行的几套金属硬币,总体上看其重量和尺寸都在减少,设计也变得很简单。

尤其是新版1元硬币,和之前的对比,简直是“大瘦身”!而且在颜值上也不是那么令人满意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钱币变小的现象,自古就有

其实,不止是当今,清朝从清世祖顺治年开始,钱币也是越变越小。

顺治元年,所铸的钱币为顺治通宝,成分为红铜七成,白铜三成,个头很大,直径在2.8厘米左右。

到了乾隆时期,民间的钱币直径开始缩减至2.4厘米左右。

而到了宣统年间,全国各省几乎都停铸制钱,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“宣统通宝”小平钱,数量也不多,个头只有1.8厘米左右,和指甲盖差不多大。

民国时期也是如此,到了后期银元的含银量不仅减少,甚至还废除了白银流通,开始铸造镍币。

▲孙像货布民国25年壹圆镍币

为什么会这样?

一、从宏观上来看

首先,钱币越做越小和银元含银量越来越低,最终的目的让新币流通起来。

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古老的经济学法则--“劣币驱逐良币”法则。

所谓“劣币追逐良币”,如果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,而法定比价相同的货币,那么实际价值更高的货币(也就是“含金量”更高的良币),必然要被融化、收藏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领域,实际价值低的货币(“含金量”更低的劣币)反而充斥市场。

举个例子大家可能就容易理解些,民国的银元,如果含银量比之前的龙洋银元还要高的话,那民国银元一经发行肯定会被人收藏起来不花,或者拿去熔铸打成首饰品,这样就不便于新币流通。

▲民国“袁大头”

所以为了防止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新发行的硬币材料价值和铸造成本会适当的缩水,这样才有利于新币的流通。

此外,不同于作为信用货币的纸币,现代社会金属铸币的面值比较小,所以其材料价值和铸造成本相对于货币自身的面值而言,占比明显比纸币要高。

因为上述原因,使得金属铸币对通胀影响的敏感度自然比纸币更高,也就体现为硬币材质和外在形态上的变化。

二、从微观上来看

关于硬币变小,银行的工作人员回应,和老版相比,新版硬币直径缩小,重量降低,更便于公众携带使用。

还有就是硬币在铸造过程中的材料消耗费和押运等成本,加在一起已经超出货币本身的面值,而硬币直径的减小也意在降低成本,减少金属的消耗。

【天机收藏】是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旧版钱币收藏品交易平台,本司主营收售老钱币,评级鉴定,同时长期收购各种老钱币,古玩杂项,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!

相关推荐

龟蛋孵化需要多长时间?如何判断龟蛋是否受精?
365beatapp官方下载

龟蛋孵化需要多长时间?如何判断龟蛋是否受精?

📅 06-29 👁️ 3465
彩条红土的故乡——隰县午城黄土地质公园
365bet提款维护

彩条红土的故乡——隰县午城黄土地质公园

📅 06-27 👁️ 5194
单片机编程用什么编程语言
365beatapp官方下载

单片机编程用什么编程语言

📅 07-03 👁️ 3566
魔声耳机报价
365bet体育投注官网

魔声耳机报价

📅 07-13 👁️ 3606